汽车在不断改进,但中国真的注定要接管英国的道路吗?是时候让TG来调查一下了...
现在每一辆在中国制造的汽车都在英国销售,包括今天。明天将会有更多。三年前,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只占百分之三,但现在已达到百分之二十。
不过首先需要说明:开篇陈述需要加个星号注解。在列出的八款车型中,我们只拿到一辆MG。原因?起初MG拒绝借车给我们,坚称自己是英国公司——这个定义很有趣。毕竟界限该如何划分?沃尔沃由中国巨头吉利控股,电动MINI不再产自牛津考利工厂,而是张家港。它们算中国车吗?路特斯呢?由中国资本控股、中国制造,却面向全球电动SUV市场。
那么MG算什么?其英国元素仅剩一个伦敦设计工作室、一个仍在朗桥的小小工程团队和一个名字,其余皆来自中国。如今,你会在意汽车的产地与归属吗?显然MG认为你在意,否则不会拒绝借车。但你真的在乎吗?或许只是因为那些"汽车会监视你"的骇人传闻。
我们无法彻底驳斥这种疑虑,只能指出所有受访车企均遵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但相比日韩,中国汽车产业透明度确实较低,且上汽等头部车企具有国资背景。若您对此心存芥蒂?无妨,大可另择他选。
但关键终究在于:这些车究竟品质如何?这正是我们即将探究的课题——待我们先理清这些陌生品牌之后。多数车标对我们而言闻所未闻,当品牌积淀空白时,该如何评定等级体系?其中谁堪当宝马之位?谁又可比雷诺、宾利或丰田?
设计是最直观的语言,而MG Cyberster堪称惊艳。平心而论,MG本就以双座敞篷车起家,如今批准量产史上第二款纯电敞篷跑车(首款为路特斯衍生的特斯拉Roadster),这一决策本身已彰显其地位。英伦主导的设计团队勾勒出经典美学造型,优雅流畅之余仍存硬伤:欧版Cyberster被阉割了国产版炫酷屏幕的图形界面,至关重要的科技体验堪称灾难;其减震调校更是犹如水床滚落螺旋楼梯般荒腔走板,以致310马力的后驱Trophy版已快得令人不适,更何况500马力的双电机GT版本。
然而,现代MG已成为众车企争相效仿的对象。自2011年进军英国市场以来,其去年销量已超越沃克斯豪尔、斯柯达和标致。尽管其余车型表现平平,但MG4掀背车堪称亮眼之作,本应在此次测评中大放异彩。
若论有望威胁MG霸主地位者,非比亚迪莫属。这家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已超越特斯拉)在短短一年内,便在英伦市场部署了五款主力车型。Atto 3与海豚是最先推出的车型,也是最令人期待的车型。
尽管海豚(Dolphin)这两款车只比其他比亚迪(BYD)车型早推出一两年,但却显得落后了一个时代。海豚掀背车属于超级迷你车型,但2.6万英镑的定价却与MG4相当,然而它在各方面都逊于MG4,尤其是在同一个弯道中展现出几种互不相关的操控特性这一点上。与此同时,Atto 3则迈出了一步,采用了不太明智的主题内饰,包括吉他弦门袋和1950年代点唱机风格的通风口。对于想换成电动车的奇骏(Qashqai)家庭来说,它的尺寸恰到好处,拥有440升的行李箱和60千瓦时的电池(续航里程为260英里)。然而,塑料材质廉价,设计似乎借鉴了15年前的三菱,驾驶体验也让人提不起兴趣。整辆车都显得有些走调。
而且,你也别想着能捡到什么便宜。Atto 3的售价为37,140英镑,而且保值率很差,因为比亚迪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声誉,也没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些车型和品牌中的许多也同样如此。我怀疑Atto只是比亚迪向我们抛出的一个试探性产品,看看市场反应如何。希望它能从墙上滑落,被人遗忘。
相比之下,海豹(Seal)、海狮7(Sealion 7)和海豹U(Seal U)要更有说服力得多。后者主要是因为它比Atto 3更大且更便宜。这是一款3.3万英镑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1.5升发动机与18.3或26.6千瓦时的电池相结合,可以使用汽油作为增程器或直接驱动车轮。它内部舒适且出乎意料地豪华,驾驶起来也让人在慢速行驶时感到愉悦。
海豹轿车和海狮7 SUV采用的是相同的400伏架构,但在中国,它们还有800伏的Evo版本,可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这已经不是中国人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了。这两款车的目标显然是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它们都具有空气动力学特性且精致,双层隔音玻璃与静音动力系统相结合,提供了低噪音水平。当然,直到不可避免的主动安全系统启动为止。稍显凌乱的驾驶体验意味着海豹无法提供真正的豪华飘逸感,而更高的海狮7 SUV则正如其名,驾驶起来稍显笨重。4.5万英镑以下就能获得相当不错的配置,外加六年保修,但你会愿意把钱花在一个上周你还没听说过的品牌上吗?而且它的产品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难以捉摸?
这就是问题所在。十多年前,许多中国公司还在仿制欧洲汽车,比如揽胜极光(Evoque)。现在他们开始设计自己的汽车,虽然整洁但平淡无奇、容易被遗忘。当然,现代(Hyundai)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并且现在已经成功走出。但现代需要迎合全球口味,因为其韩国国内市场很小。而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因此比亚迪等公司对调整以适应我们的需求的动力较小。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已经做出调整的品牌:路特斯(Lotus)、Smart和沃尔沃(Volvo)。这里有一个不同的层次。沃尔沃一直在做它一直做的事情,但现在有了中国背景的支持。路特斯已经完全重新定位,不再是一家轻量级跑车公司,而是一个旨在与保时捷竞争的豪华运动品牌。smart则化身奔驰与吉利的混血儿,因此1和3(我们拒绝使用那些可怕的标签)采用了与沃尔沃EX30共享的极氪(Zeekr)底盘。这一切都相当令人困惑。
这三款车都给人一种欧洲车的感觉。没错,Emeya的底盘调校还欠缺最后一点精致感,Smart那圆润的设计需要时间去适应,而沃尔沃坚持将所有功能都集成在中央触摸屏上,对于一个在安全方面大做文章的公司来说,这着实令人恼火。不过,它们都是不错的车。Emeya的做工比以往任何一款Lotus都要好,EX90是沃尔沃家庭用车的巅峰之作,而Smart则富有创意、大胆、包装精良且价格诱人。好吧,低矮的3系车顶让人摸不清它的用途,但你知道“都市风格”这个词肯定会在某处的宣传资料中出现。
它们都值得推荐。但有些则不然。考虑到这一点,让我们来看看Omoda 5、Skywell BE11和GWM Haval Jolion Pro。它们都是跨界车,但这并不奇怪,因为现在几乎所有车型都是跨界车。我们这里的这些车型似乎都逃离了它们的开发计划。售价25,915英镑的Omoda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你在期待电动版吗?33,000英镑的Omoda E5电动版很快就会上市)配合得并不默契,Skywell的悬挂系统如此不堪一击,以至于乘客们看起来像是那些新奇的摇头娃娃,而我们对于Haval是如何将如此糟糕的性能与如此大的噪音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仍然感到困惑不已。
要找到它们的优点其实相当困难。Omoda拥有七年保修期和五星级Euro NCAP评分,但考虑到它的驾驶感受,你可能会同时用到这两点。你有没有觉得其实根本没人做过底盘调校?他们所做的只是让电子安全系统正常工作,确保无论驾驶员多么笨拙和慌张,车辆都不会翻车,然后就把它推出去了?没错,就是这样。Haval的包装很奇怪,行李箱很小,车轮深深地埋在轮拱里,好像它们要去冬眠一样。Skywell?那是金龙客车公司和电子公司创维之间的联姻,只是他们在信息娱乐系统方面找错了合作伙伴。
你可能会觉得它们会很便宜,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中国车的情况。它们的价格并不是以击败达契亚(Dacia)为目标的。它们最多只比同等级别的主流竞争对手便宜几千英镑,而且要注意租赁成本,因为保值率可能并不理想。而且,与欧盟不同,英国目前不对中国汽车品牌进行处罚,所以价格并未受到进口关税的影响。
Leapmotor T03是上述情况的例外。它的价格确实能击败达契亚——仅售15,995英镑,拥有94马力,续航里程为165英里。和Smart一样,这也是一项合作交易,这次是与Stellantis合作,T03在波兰的老款菲亚特500生产线上生产。它……还行吧。除了外观。这么低的价格,你可以原谅它很多缺点。直到你意识到这价格你可以买辆二手车。
产品和品牌种类繁多,但缺乏特色。这正是我们所喜爱的,也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另一款零跑汽车C10与其兄弟车型截然不同,但与小鹏G6有很多相似之处,两款车都直接针对特斯拉。它们并非孤例,但无疑是最肆无忌惮的。看看C10的内饰,从灰色色调到材质纹理,似乎都被原封不动地“借鉴”了。这太不可思议了。你甚至都不需要走进小鹏车内对比。C10的高车顶轮廓与Model Y如此相似,以至于有些触犯版权法了。两款车的价格都低于4万英镑,拥有平滑无特征的车身线条和齐平式门把手。C10像一团松软的布丁,而G6则更吸引人。它是我们最喜欢的中国新兴品牌车型,是欧洲风格车型之外的最佳选择。
在奇瑞车型中,Jaecoo是Omoda的豪华分支(在兔窝里绘制家谱可能更容易些),它声称要在这个级别进行竞争,但主要依赖品牌效应卖车的车型需要具备那种无形且难以捉摸的“让人想要拥有”的因素。而不是一个失败的《学徒》(The Apprentice)团队名字和一块超大触摸屏。而且,它还没有驻车制动开关。这不是强制要求的吗?
曾被称为Funky Cat的车型已经失去了其唯一的独特卖点。它现在被称为Ora 03。由GWM打造,由于与宝马的合资关系,它与电动Mini实际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如果你连续驾驶这两款车,你很快就会发现,这就像丹尼·戴尔(Danny Dyer)与爱德华三世国王的关系一样,只是有点沾边。其起售价为24,995英镑,与雷诺5或菲亚特Grande Panda等车型相比,它既不便宜也不让人愉快。
所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一些新公司带着质量参差不齐的汽车涌现。有些勉强过得去,有些则令人捧腹。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如果有一件事让欧洲品牌感到惊讶,那就是中国品牌惊人的发展速度——我们与一些设计师交谈过,他们认为中国品牌可以在18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从草图变为量产。而在欧洲,这需要四年到六年的时间。竞争是核心。中国政府资助企业起步,然后让它们自相竞争。失败率相当高。三年前,中国被认为有652家汽车公司——而今天,由于破产、收购和合并,它们已经减少到150家。英国买家目前大约有57个品牌可供选择。
将它们聚集在一起证明了产品和品牌的多样性,但目前还缺乏特色。这正是我们所喜爱和与众不同的地方。中国没有历史悠久的汽车文化,而是庆祝和推广技术以及自动驾驶——它是否能甚至是否愿意适应以创造出让我们感兴趣的汽车,还有待观察。但我们这些爱车之人毕竟是少数,尽管有关税保护,欧洲的主流品牌在面对产品冲击时似乎仍显得脆弱。这一切来得很快。
图片:乔尼·弗利特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