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新车,上“某逗” 三千元,三千元,这句广告词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小区电梯的广告都贴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还有背景音乐配的,简直那什么了。
不过就在今年双十一之际,深圳电视台全媒体直播特别节目《诚信双十一.现场在行动》播出,揭露了国内一家知名汽车零售平台的黑幕。
三千元,三千元,买新车,听上去真有诱惑。但被大深圳电视台一直播,这下大家都知道了,那家伙,广告铺天盖地,宣传是锣鼓喧天,一天都不带歇的,累不?

汽车现在好像已经成为家庭的标配了,有车的确是要方便点。所以,买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不奇怪,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现在随着金融行业的发达,消费者在购买汽车的付款方式也越来越多,首付,免息等字眼随处可见。这也就给一些不发商贩带来了“及时雨”通过多吃利息来挣钱。
深圳电视台曝光的调查就发现,一些网红汽车零售平台背后是在不断套路消费者,所谓买车实际上就是金融以租代购,看似低首付的外衣下包裹着高利息的套路,公司通过利息来盈利,但是这些有可能涉嫌违法违规的商家从不主动告诉消费者这个套路。
有消费者在这个“毛逗”网上买了一辆18年的本田缤智,销售人员介绍说,此车仅需首付一成,分3年期还清总车款136000元,月供3498元。只要先付13600元的首付,加5000元手续费,加当月的月供3498元就可以提车,建议我们尽快板,只有这一辆缤智了。
经计算,3498元乘36个月等于125928元,加上13600元,再加上5000元后的总车价是144528元,虽然比全款购车多出了1万多元,但是,销售人员说,这个价已经包含了上牌费、保险费、购置税和分期的利息等所有费用,我们什么都不用操心就可以提车。
到一年后看看APP上的支付信息:
选项一,分期购,月供3903.32元,需要交36个月。其结果是,已交13600元+5000元+(3498乘13个月)=50474元,再加上3903.32乘36个月是140735.52元,合计191209.52元;
选项二,续租一年,每月3898元,租满一年后的尾款还有98000元,其结果是:已交13600元+5000元+(3498乘13个月)=50474元,再加上3898乘12个月是46776元+尾款98000=144776元,合计195250元;
选项三,尾款购车,一次性付清尾款112600元,再加5198.66的费。则:已交50474元加上尾款112600+5198.66=117798.66元,合计1682727.66元;
选项四,申请退车,满足协议条款的,可退还车辆,并交17000元的违约保证金。
贵了这么多!!!这个是不是套路?

再来看看深圳电视台的曝光信息:
11月10日晚,深圳电视台全媒体直播特别节目《诚信双十一.现场在行动》播出,揭露了国内一家知名汽车零售平台的黑幕。

在节目中,记者卧底进入毛豆新车网进行暗访调查,调查发现这些网红汽车零售平台背后是在不断套路消费者,所谓买车实际上就是金融以租代购,看似低首付的外衣下包裹着高利息的套路,公司通过利息来盈利,但是从不主动告诉消费者这个套路。
最意想不到的是,就连毛豆新车网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主管买车都在外面买”。这也让许多消费者彻底寒了心,自家人不信自家产品,这让外人怎么相信?


而且,这种曝光并不是第一次了,在这之前有不少媒体曝光过毛豆新车网的消费骗局。今年10月份,在家住云南昆明的洪先生身上就曾出现过“闹心事件”。起因很简单,想买车的洪先生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毛豆新车网的广告后,就登入其平台看了车。没想到很快就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让他到体验店试驾实体车。
试驾后,洪先生感觉比较满意,也没想太多就痛痛快快地交了首付,办了购车贷款。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洪先生追悔莫及。因为在拿到行车证时他才发现,车辆所有权并不在他手中,而是在毛豆新车网所属的车好多集团名下。
高高兴兴提了新车,还没捂热乎,这就不是自己的了?洪师傅想不通,于是就去到毛豆新车网实体店准备“讨个书法”。
洪先生表示购车时毛豆新车网的销售人员并未告知他这一信息,自己也没有拿到贷款合同和购车合同,只拿到了一份“融资租赁合同之补充协议”,而且在知晓洪先生并不识字的情况下,销售人员甚至没有对洪先生说明协议内容。当洪先生向销售人员提出退款遭到拒绝时,他才反应过来自己这是陷入了一场消费骗局,也瞬间算明白了“首付3000元起就可以开新车”的模式,因为这3000元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首付,而更像是向毛豆新车网租车所交的押金。

没办法,不识字的洪先生最后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咽。受害的实际上远远不止洪先生一人,本月初在毛豆新车网购车的成都市民廖先生也曾遭遇到类似的事情,本来只需9万9千元的汽车,在准备提车的时候发现车的费用竟然变成了15万元,而这多出5万的费用销售人员从未提过,让廖先生难以接受,当即表示想退车,却迟迟联系不到当初卖车给他的毛豆新车网销售人员。

无奈,法律上有没有漏洞呢?这也是值得国家执法机构深思的一个问题,能不能在法律上已最简单的方法来帮组这些对企业所谓金融服务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呢?

他们真是受害者,暴雷了。首付可能确实很低,但是后续一系列费用加起来,要比其他购买方式贵得多。
汽车领地在此提醒消费者,广告套路多,买车需谨慎。广大消费者在购车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把合同看清楚,把合同条目看明白,最好带上合同去问一下周边的律师等人,他们在法律上是专业的。还有就是不要在一些被广大消费者所诟病的平台上消费,套路不少的金融服务,看似便宜的购车消费,最后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不知道变了味的东西还能否在变回来!
